首尔大学医院,通过伽玛刀手术证实了脑海绵状血管瘤的长期治疗效果
- 近期,首尔大学医院公布了针对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在伽玛刀放射手术后长达10年以上的追踪结果。
- 结果显示,伽玛刀放射手术后,患者的出血率从手术前的21.4%在10年后降至1.4%……可见治疗效果尤其显著。
- 不仅如此,神经功能缺损的患者中有74.3%症状恢复,确认大部分病变大小减少,再出血风险也一同降低。
[图1] 显示伽玛刀放射手术(GKS)后右侧中脑海绵状血管瘤大小变化的MRI:手术后脑海绵状血管瘤逐渐缩小,观察到体积减少和病变的消失
首尔大学医院研究团队公布了对脑海绵状血管瘤(Cerebral Cavernous Malformation,CCM)患者进行伽玛刀放射手术在长期上显示出积极治疗效果的研究结果。本次研究尤其显示,手术后的年出血率大幅下降,预计未来在脑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中,伽玛刀放射手术的重要性将进一步提高。
脑海绵状血管瘤是脑内第二常见的血管畸形,主要可引起脑出血、神经功能缺损、头痛、癫痫等症状。当无症状时,建议进行保守治疗;若出现症状,则考虑微创手术或放射手术。近年来,通过健康检查发现的无症状患者有所增加,但由于脑海绵状血管瘤的自然病程尚未完全明了,关于最佳治疗方法存在争议。然而,关于伽玛刀放射手术10年以上长期治疗效果的研究还较为缺乏。
对此,首尔大学医院神经外科白善河教授团队(临床讲师明浩成)以1998年至2012年期间接受伽玛刀放射手术的233名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中,能够进行10年以上追踪观察的79名患者(96个病变)为对象,分析了长期预后。研究团队分析了伽玛刀放射手术前后的年出血率(AHR)、神经功能恢复程度、放射相关副作用(ARE)以及病变大小变化。平均追踪期为14年。
[图2] 伽玛刀放射手术(GKS)前后,所有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组(All CCMs_蓝色)和位于脑干的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组(Brainstem CMs_红色)的年出血率变化:与手术前相比,手术后出血率整体显著降低,在脑干病变患者组中也确认了有意义的出血率降低效果
研究结果显示,在追踪观察10年以上的79名患者群体(GKS(S))中,伽玛刀手术前出血率为21.4%的患者在手术后第2年降至3.8%,第10年降至1.4%,此后维持在2.3%。特别是位于脑干的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手术前出血率为27.2%,但手术后第2年降至6.0%,第10年降至3.5%,出血风险大幅降低。
在追踪观察中,曾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的患者中有74.3%在最后一次观察时症状得到恢复,确认大部分病变(81.3%)的大小减少。放射相关副作用发生在6.4%的患者中,但未出现因此导致的死亡病例。
作为出血风险因素,既往出血经验和脑干病变位置被确认是有意义的因子。根据Cox回归分析,有既往出血病史的情况下,出血风险大幅增加(HR,8.38;P = 0.043),病变位于脑干时,出血风险也较高(HR,3.10;P = 0.014)。
Taslimi等人在2016年发表的研究中,报告了有手术前出血史的患者再出血风险在脑干病变中为32.3%,非脑干病变中为6.3%。本研究中,伽玛刀放射手术后脑干病变的再出血风险为4.9%,非脑干病变为1.1%,显著降低。
研究团队强调,本研究表明,伽玛刀放射手术作为脑海绵状血管瘤的初始治疗,在出血率和放射相关副作用方面,长期来看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对于有出血史或病变位于脑干的患者,通过实施伽玛刀放射手术治疗,可以长期降低出血风险。
白善河教授表示:“本研究证明了伽玛刀放射手术对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来说,是一种长期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对于有出血病史或病变位于脑干的患者,应积极考虑这种治疗方法。”
本研究发表于大韩医学会发行的英文学术期刊《Journal of Korean Medical Science》最近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