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尔大学医院提出了针对肾小管间质炎患者的靶向治疗可能性
l 被发现是推进肾小管间质炎的主要介质的蛋白质合成酶EPRS1
l 针对EPRS1的抑制剂可减少T细胞的增殖和活性,并延缓肾脏纤维化的变形
近期,通过反映肾脏炎症的小鼠实验发现了推进肾小管间质炎的主要物质,并验证了能够抑制这一物质的靶向抑制剂的效果,这一研究结果由国内研究团队发布。这被期待作为目前尚无靶向治疗药物的药物相关肾脏炎症治疗药物开发的科学依据。
首尔大学医院肾内科金延秀教授团队于29日发布了发现了促进肾小管间质炎患者肾脏纤维化并恶化预后的靶向物质,并在小鼠实验模型中提出了对该物质的靶向治疗可能性的研究结果。
肾小管间质炎是一种典型的肾脏免疫疾病,可由免疫抗癌药、抗生素、止痛药等引发。如果炎症持续,将进展为慢性肾病,引发肾脏纤维化,最终不得不进行透析治疗。特别是由免疫抗癌药引发的肾小管间质炎,直到缓解前都无法进行计划的抗癌药治疗,从而恶化患者预后。
在症状严重的情况下虽然使用类固醇,但反应率不足50%。除此之外,药物治疗和具体的炎症反应机制尚未建立。因此,为了开发可以控制免疫细胞并维持肾功能的靶向治疗药物,需要分析肾脏内免疫机制。
首先,研究团队使用腺嘌呤饲料建立了反映肾小管间质炎的小鼠模型,并观察并确认了免疫细胞的浸润和增殖、肾脏炎症指数的增加、肾脏纤维化等变化。
特别是,研究团队聚焦于在肾小管间质炎中增加的物质中的‘EPRS1’。EPRS1是一种蛋白质合成所需的酶,它将谷氨酸和脯氨酸与转移RNA结合。根据以往研究,虽然EPRS1在某些炎症和纤维化疾病中被确认为重要的介质,但在肾脏疾病中尚未被发现。
肾小管间质炎的T细胞中EPRS1的表达增加,并进行了相关机制研究。为了确认EPRS1的作用,研究团队在正常小鼠和去除EPRS1基因的小鼠中诱发肾小管间质炎。结果显示,EPRS1表达较少时,肾脏炎症和纤维化减少。
此外,EPRS1影响T细胞的增殖和γδ T细胞的IL-17A表达。T细胞的增殖和γδ T细胞的IL-17A表达与肾脏炎症的恶化密切相关,因此EPRS1成为治疗的靶点。
研究团队还对肾小管间质炎小鼠模型投给了EPRS1靶向抑制剂bersiporocin。结果表明,靶向抑制剂能够减少T细胞的增殖和γδ T细胞的IL-17A表达,并延缓肾脏炎症和纤维化变形。
肾内科韩教授表示:“这项研究结果在尚未建立具体炎症反应机制的肾小管间质炎中,发现了可以恶化疾病的主要靶向物质,并确认了靶向抑制剂的效果,这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计划继续研究肾脏免疫相关机制,并期待靶向治疗药物的开发和在实际临床中的应用。”
这项研究结果得到了大宇制药支持,并发表在肾脏相关国际学术杂志《Kidney International(IF=19.0)》的最新一期。